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10日05版)
  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中,我們所乘坐的越野車徐徐穿過陝西省子洲縣淮寧灣鄉沙河村,沿著狹窄崎嶇、顛簸不平的土路艱難前行。途中一旦遇上車輛,即便是自行車,也要有一方避讓方能駛過。在如同“搓板”的路上跋涉了約半小時左右,幾乎每個人都被接連不斷的急轉彎生生甩出了一身冷汗。
  這段修在黃土丘陵上的盤山路,著實繞出了18道彎。第一次跑這趟線的師傅說:“要不是車性能好,都爬不上洲17啊!”就在這樣一個地勢險峻、沒啥人氣兒的山頭,我們見到了五個常年駐守在此的80、90後採氣工。
  在長慶油田第二採氣廠第五作業區,洲17集氣站是作業區內海拔與產量最高的集氣站。這裡躍動的藍色火苗曾點燃了北京奧運聖火,也肩負著“應急調峰”保障首都北京和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任務。
  “山高路遠,如果人都撤了,生產線上一旦出現狀況,很難救急,造成的損失不可預計。”作業五區經理季偉介紹道。
  洲17站的技術設備老化程度較高,操作難度大,成了清一色的男子隊,氣氛也愈顯沉穩安靜。站長李剛回憶道:“以前有些站上沒電視、沒網絡,倆人值守時,唯一的放風活動就是找個小山頭蹲一蹲,看日出日落,一個人逛一圈回來了,另一個人再出去。”
  在這個空曠的陝北高原的山頭上,寂寞是院子里石頭不壓著就會瘋長的草,是深夜配電室里機器的嗡鳴和偶爾撞到燈上的飛蛾,是值班室里一個人淺淺的呼吸,或許你會奇怪,這一切,經歷過都市喧囂和繁華的年輕人又將如何忍耐與承受?
  剛參加工作時,80後小伙兒李剛根本不會做飯,現在卻能做出幾個拿手硬菜了。同站的90後李寶雄因為吃得多被大家戲稱為“糧食終結者”,他說:“在家吃多少都成,吃完還不用收拾碗筷,到了洲17站,在站上輪到做飯,做不好也得做,慢慢就好了。”
  每每說起站上略顯乏味的生活,這裡的年輕人都顯得很淡然,“習慣就好”是他們共同的感受。
  曾在英國主修奢侈品管理專業的“海歸”張磊,未婚妻是長慶的一名普通職工,為了愛情,他放棄了繁華都市,來到洲17集氣站,從基層做起,夏天鋤雜草、秋天掃落葉、冬天清飛雪,海歸變身“農民”和“清潔工”,他笑著說:“不在年輕的時候去艱苦一線鍛煉,難道還等老了嗎?”
  “高處不勝寒”,午時還滾燙的石頭路,夜裡就只剩下沁入骨子裡的涼。昏暗的夜色中,從洲17站的山頭望去,集氣站的探照燈閃耀著,寂靜無聲,卻擁有無比深沉的、相互守望的力量。
  (吉林大學 陳佳麗)  (原標題:大山深處的別樣青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h22fhlu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